新闻动态
NEWS CENTER
NEWS CENTER
2020-04-09
前段时间,看到知乎发来有关“快”的问题邀请:产品经理早期如何快速学习?
看了下面的答案:
多锻炼调研能力、竞品分析能力、文档能力、沟通协调能力……
这些回答包罗万象,为了帮助提问者快速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,几乎提及了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方方面面。
根据这些回答,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很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:
这两个场景不仅仅是出现在产品经理岗位上,大多职业在前期都会存在一个矛盾:时间少,学的东西多。
比如:
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焦虑,唯恐跟不上别人。接着,市面上各种割韭菜课程:7天掌握xx技能,一节课讲透xxx……应运而生。
实际上,这些课程有用吗?作为亲身体验过的韭菜本菜,发现大多没用。
这些需要我们一点点付出,一点点积累的技能,当它们被精简成一节40分钟的课程,势必会被修枝剪叶。
最后,我们或许能知其然,但很难知其所以然。
与职业发展前期的矛盾类似,在互联网产品发展前期,也常常出现:时间紧、资源少,但是想做的事情特别多的情况。
比如2009年,淘宝第一代营销工具面对的需求有:满减、送礼品、免邮、送红包、换购等等。
但是,资源不允许一下子做出这么多功能,所以,一开始选择先满足最基础、最核心的需求,比如:
这些相似性,引发了我一个思考:这种产品上的思维方式可以用在个人前期学习上吗?
在产品发展前期,有些产品只是满足了用户一时的兴趣,虽然一时间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度,但到头来只是昙花一现。
可能大家还能记起2015年曾经爆红的足迹,现在它几乎销声匿迹。
百度指数:足迹
相比之下获得长远发展的产品,初期发展往往较为平稳。这个阶段,他们更加趋向于把资源放在基础流程的搭建与用户维护上,对项目可行性进行验证。
比如2011年-2012年,知乎刚开始创建的时候,只关注最基本的问答,话题也聚焦在互联网与创业上。
那时,知乎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精英聚集地,只有拿到邀请码才能注册。
当知乎发现产品认可度逐渐提高,用户在产品上的活跃度也保持在一定的量上时,确认了问答这一赛道的可行性后,才在2013年开放注册,迎来快速发展。
无独有偶,张小龙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说:
“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,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,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,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,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。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?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,如果用户不愿意,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。”
我们从百度指数上也可以看到:在张小龙的带领下,微信前期增长的曲线,一步一步稳扎稳打。
除了推广的节制,初期的微信在功能开发上也显得节制,只专注在几个基础功能上,比如用户间的信息通讯、朋友圈的体验。
百度指数:微信
不难发现,这些相对成功的产品,前期都会踏踏实实将基本功练好,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面。
那么,这种思维方式怎么应用到职业前期?
我们先来看下两个职业的能力模型图:
互联网行业里,腾讯强大的产品影响力背后不乏一群优秀的产品经理,他们的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图对于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在运营人员上,黄有璨给出的能力模型图如下:
这两个图中,展现出在不同的职业阶段,对不同能力的要求差别大。
如果一开始不加以区分,大量的学习内容很容易给自己造成压力,或许还会由于学不过来,导致负面情绪。此时,我们可以参照产品发展前期的思维方式,先打好基础,关注重点要求的能力。
上面的情况更多是主动学习过多内容带来的困惑,而有这么一些人,却常常是被动成长。
他们在入行前期几乎没有人带,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成长起来,全靠自己加班加点做项目,项目需要啥能力,就去学啥。
在前期,这种方式得到了极快的野蛮成长。可是到了职业中后期,因为前期的基础不踏实,缺乏系统化能力,所以在遇到大项目或者体系化工作时,往往容易卡住。
因此,在野蛮生长的同时别忘了去找到一份对应的职业模型图,帮助自己搭建能力系统,有助于能够减少中后期的问题。